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人生是条单行道,终点是死亡。出于对死亡本身和死后世界的无知,人类总是谈“死”色变。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怕死是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拓宽生命的宽度,赋予人生更多价值,接受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相关的一切情绪,都有利于克服对死亡的过度恐惧。
怕死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广东药学院教授、《死亡教育》一书作者邹宇华称,人生道路是一条充满危险的单行道,活在世上时时刻刻都有死亡的可能,有感觉的生物都怕死,人也不例外。怕死,维持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如果人人都不怕死,成了亡命之徒,社会就要乱了。”
广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荣亲认为,怕死是正常的本能,对死亡的恐惧是提醒个体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信号,促使个体判断外界是否出现危害生命的威胁。
有不怕死的人吗?
邹宇华介绍了4种似乎“不怕死”的人:
为信仰信念献身者 如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宗教的殉道者。
追求荣华富贵者 他们为了利益敢于铤而走险。
哀莫大于心死者 如自杀的人,活著时尽管神志清醒,但内心早已死去。
某些精神疾病患者 有的丧失了自知力,有的处于昏迷状态,死和不死已经没有区别。
邹宇华认为,除了精神疾病患者外,前三种人在本质上还是怕死的,有信仰、信念的人离开了特殊的环境(如战场),回归到普通生活中,当身体有病痛时也感到害怕,面对死亡也会为生命短促感到遗憾;为了利益的人(如贪官),一旦利益没捞到,反而被捕面临死刑时,也会怕死;即使是心已死的自杀者,在最后时刻也会发出呼喊,希望有人能给他们解决无法逾越的困难,这也是怕死的表现。
小孩:可用童话和神话
一位母亲病危,她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幼,心里很恐惧。来辅导的心理学家对哥俩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受过生殖教育,回答说:爸爸妈妈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一个细胞,然后在子宫长大的。
心理学家说:在妈妈的子宫里,除了你一个细胞,还有很多细胞,当你长大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以后,旁边的细胞就感到很害怕,以为你死了,其实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同样的道理,现在妈妈要到另外一个世界了,那里充满阳光和河流,是个很美好的地方。
哥俩的恐惧消失了,说:我们也跟著妈妈走。
心理学家说:你们现在还没有资格去呢,等你们变得成熟和强大之后才可以去啊。
袁荣亲介绍了这个来自俄罗斯的个案后说,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还在形成之中,可以用童话,甚至神话的方式化解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大人:接受恐惧,坦然面对
袁荣亲建议,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否定或消灭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接纳它,肯定它,接受因此而产生的种种情绪,如羞愧、担忧等,同时认识到怕死是正常人的表现,这能使自己更加珍惜生命,例如: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在15年前被诊断出前列腺癌。医生告诉他,以目前手术和化疗的手段治疗,还有两年命,不治疗的话只有半年命,而且这些时间基本上是要躺在病床上的。卡德勒认为,延长没有质量的生命毫无意义,就选择了手术化疗以外的保守治疗,同时到全世界讲课,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结果半年后还没死,他觉得之后的时间都是“赚来的”,就更加坚定了工作的信念,对人生更加从容,竟然活到了现在。
袁荣亲认识卡德勒,称他其实也担心疾病,对死亡也存在有恐惧,但他能坦然接受这一切,生命竟然展现了让人惊讶的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