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中国NLP学院(广州):2010年8月3日,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刘中良老师在中国NLP学院本部举办一场《亲子高效沟通》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很多家长都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现场互动,刘老师都一一做了解答。
当下,很多家长都反映,现在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是越来越难了,很多次自己都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可孩子一句都听不到心里去,这可真是苦了天下父母心。
针对这个问题,刘老师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指出:不可否认,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初衷是好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不恰当,才导致沟通失败,也即"沟"而不"通"。
那么,面对"沟"而不"通"这个问题,广大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现状呢?刘老师给大家提了三条建议:
首先,尊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模式。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是正面的,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负面的。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是这个道理,毕竟,父母和孩子的差距是一代人的差距,在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上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在对网络这个问题的认知上,父母可能认为他们小时候没有网络依然生活的很好,所以现在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使用网络的必要。这就是典型的站在自己的认知模式上看问题,而没有尊重孩子的认知模式。要知道,时代在变,学习的方式也在变,父母那个时代可能没有使用网络的必要,但对于孩子就不一定了。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更多需要做是合理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
其次,沟通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得到的回应。
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和人沟通,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沟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你仔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你之所以沟通,是因为你想得到对方的回应,而且,回应的积极与否决定了你沟通的成功与否。所以,沟通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得到的回应。这正是NLP12条预设前提之一,我们要获得快乐幸福,这是必须遵守的 "情感宪法",谁对此熟视无睹,就会与幸福和谐擦肩而过。
这时就有很多家长要问了,如何才能让我跟孩子的沟通有积极的回应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各位家长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能够改变别人么?相信已经走了近半人生路的家长们都已经明白: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只有自己。
这是NLP12条预设前提中的另一条: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由此衍生出来的观念,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参考: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
·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一套。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
·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现在,回到那个"如何才能让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有积极的回应?"的问题,你会发现,如果想让这个沟通有积极的回应,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合理、正确的,这也是刘老师经常说的"谁邀约,谁负责!"家长和孩子沟通,是家长想让孩子做出改变,那么家长就要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负责。这就像教书一样,如果学生没听到,一定是老师的讲课有问题,而不能说这个学生有问题。
最后,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作为家长,负面化了孩子的动机,以为它是故意这样做的,认为他是在捣乱。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你的孩子偷钱了,你很生气,边打边说,你是不是偷了?!这个你听到的回答一般是:没偷!孩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他知道如果回答偷了,迎来的将是更严厉的板子。他之所以否认,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就是孩子的正面动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不了解这一点,主观的以负面的动机来审视孩子,甚至恶魔化自己的孩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沟通能成功吗?出现"沟"而不"通"我们也不奇怪了。
这里带出了NLP又一个预设前提: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动机是潜意识里的,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件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
·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
·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总之,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不能总把沟通失败的责任归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负面化孩子的动机,如此,才能实现亲子的高效沟通。
我们知道了,如何做到呢?我们有很多的选择,您可以看书籍,请教有经验的朋友,也可以去学习NLP,系统地了解孩子,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和您更贴心!
延伸阅读:
NLP的课程:《NLP专业执行师》是什么?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