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点评社会负面事件,提升公众的应急及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新闻事件往往是大众关注的,尤其是伤人伤己事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杀母事件、学生跳楼自杀及老人猥亵幼女事件、吵架斗殴致人死亡事件等,协会主动联系媒体,针对这些事件分析发生的可能原因、后果、以及对周围人的心理影响,并给出心理学建议等。期望通过专家分析案件,建议自我调节方法,以减少及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减少此类社会事件对公众的心理影响,促进社会和谐。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科学精神是协会长足发展的根本,学术水平是协会发展的灵魂所在。
——努力搭建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协会积极主办及承办各级各类的学术活动,如2003年承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学术年会,2005年承办国际心理危机干预学术大会,2011年承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的学术大会。不定期邀请国际国内顶级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为专业人员提供交流机会,扩大视野。协会学术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说明:由于08年协会参与雪灾、4.28胶济铁路事故及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耽搁一次学术年会),基本能如期进行。2007年在省人民大会堂组织召开了“浙江省心理卫生高层战略研讨会”,2009年组织召开“浙江省首届老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讨”会等等,并定期总结经验,为专业人员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重视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
科研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使我们工作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对工作提出量化的评估方法。协会非常注重科研人员的培养,去年有两位会员获得省科协的“育才”工程资助,每年积极申报省科协重点项目及软课题,并每年组织专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承担的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项目“精神卫生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性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承担其中的子课题四“精神卫生服务状况调查”。近年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都在提升,是协会综合工作能力的体现,更是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体现。本次大会印发的《论文集》、《成果集》集中展现了协会二十年来的科研成果。
——积极参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及其专委会工作,扩大了视野,也提升了协会地位。
本协会有三位同志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第三届、第四届理事,其中赵国秋同志为本届的常委和副理事长;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委会、儿童心理卫生专委会、职业群体健康促进专委会等专委会中都有本会专家担任副主委、常委以及秘书等职务。使我们扩大了视野,增进了与全国各地的交流。
合力推进《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的实施 ,促进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关于动员和组织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对创新型社会作出新贡献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浙江省<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的部署与要求,浙江省科协、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强调心理素质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议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纳入《科学素质纲要》。为此,浙江省科协和本会共同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方案,并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我省特色项目,也是全国唯一的“4+1模式”。
——以《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为抓手,启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是浙江特有的《科学素质纲要》内容之一,协会非常重视,集中省内专家,专门研讨制定《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的实施方案》和《浙江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实施细则》,并由浙全科组办发【2007】8号文件下发到各市、县人民政府,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并设立五大重点人群:公务员、大学生、老年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12月28日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启动仪式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论坛》,来自全省的500余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教育厅、司法厅、人事厅、团省委等单位主要分管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
——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初具成效,为国内领先水平。
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启动后,经过专家的周密考虑和深入研讨,确定余杭区为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试点区。在本会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余杭区科协、卫生局、人事局、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多次协调,形成了项目工作的组织框架和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第一,初步构建了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联动,专业技术支撑”的工作模式。第二,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软硬件形成和固化。第三,制定了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技术操作指南。第四,公务员对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认可度得以提升。第五,建立了公务员心理健康科学评估机制,公务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同志就此项工作连续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做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要不断完善提高”和“这项工作做的很好”。2011年1月18日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教授在内的五位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该项目研究目的明确,方法科学,路径严谨,资料详实,分析准确,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全面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项目化管理、省市区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心理健康促进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前瞻性、参考价值和创新意义,对提高公务员乃至广大群众的心理健康素质,对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均有促进作用。据科技查新报告,验收组一致认为,项目建立的一整套模式和方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落地,挂牌成立“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危机事件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稳定。协会致力于大学生高危行为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总结杭州市科技局《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具的研究》和浙江省卫生厅《大学生高危行为预防控制策略研究》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方针,结合我省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教职员工精神卫生知识相对匮乏和心理危机发现、处置能力相对薄弱,经多方沟通协商,由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卫生厅联合下文成立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更好地提升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确保我省高校教职员工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中心主要职能:承担全省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整合教育、卫生、心理学等方面的力量,设立“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全省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面向高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校医、辅导员和班主任,重点开展心理症状判断、心理障碍识别、危机干预管理及处理技术等培训,提高及时有效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联合省内心理学、精神卫生专家,建立“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远程指导与咨询系统”,及时有效指导学校处置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全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关专业咨询,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化水平。中心的建立是我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项目的又一大重要成果,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我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