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部电影,每个观众都会有怎样不同的理解呢?而从NLP的理论角度去看,又会有如何别样的解读呢?
本站消息:2013年11月1日下午,36期NLP执行师班同学来到NLP学院本部会议室,这期电影工作坊放映的是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每当课程结束后,中国NLP学院常会举办类似《电影工作坊》等同学交流会,一则加深同学间的联结,二来加强对NLP的理解和技巧的运用,活学活用,广受好评。
先说下《三傻》简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消失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冯苏王杜)的回忆开始: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的故事。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第一(指成绩)!而兰彻却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三人帮”中的拉加想成为工程师,法罕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在兰彻的影响下,他们最终都梦想成真。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一
我更多留意的是台词,因为里面的台词实在太经典了,特别是那句“All is well(一切都好)”。我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我们学习是为了成就,而不是为了财富。很多人为了所谓的成功所谓的财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最后变得像一台机器,过着机器一样的生活,其实他是不快乐的,也不算达到了成功。反而,一个人,能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是很快乐的。每个人的思想信念不同,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同的。NLP的观点认为,凡事都有三个选择,但我们往往只局限在从父辈学来的人生经验里。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一代代继承下来的父辈经验都并不正确,所以很多人都被局限在一个错误的选择里过着不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追随自己的想法突破局限,用另一种方式来达到NLP说的身心合一。
二
这部电影满足NLP所有的预设前提。比如NLP认为,动机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首先校长的出发点其实是好的,但他有一个错误的信念,就是所有人都应该用他那套成功模式来成才,我们都知道动机成信念,信念加深变成行为,行为一固定就会变成模式,这里他用了一个错误的模式创造了一个高压环境,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也要学会去适应,用自有的信念做到去不被环境改变,有能力自己去创造规则,没能力则要去适应甚至改变规则,我们看到电影里一个最惨的人却拥有最快乐的人生,说明人在一种模式规则里是需要内心很强大才能做到不被规则改变,始终做自己,始终拥有人生的激情。
三
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死亡和重生。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很明显的,拉杜去跳楼那段,还有就是里面的那个查尔图,他为了工作阿谀奉承,违背自己的意愿,事实上他是不快乐的,心已经死了,所以在这里是一个NLP的隐喻。代表重生的桥段比较多,比方说拉加跳楼后苏醒,摘掉戒指去面试,这就是他的两次重生;还有接生那段,新生命用脚踢了一下校长,这也是校长的重生;还有法汉择选去做摄影师。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开头结尾都是死亡,但中间却是所有人不断的重生,它代表了一种心灵的康复。结尾也相应了我们的NLP主题:追求卓越,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四
这里我想说一下两个极端,一个是里面的校长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那一套成功模式强加给他所有的学生,一个是拉杜总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强迫自己去接受父母为自己设计好的人生,这里是两个极端,他们都缺少沟通,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爱。还有一点是,法罕和拉加都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他们一个是自己不喜欢但强迫自己,另一个则喜欢但背负太多包袱,他们把信念与求存两个概念混淆了,他们之间需要一种调和。
五
我有4点感触:首先是要突破常规局限,人们很喜欢依赖人类长久以来已形成的那套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觉得别人这样行得通而且成功了,那我也就跟着他们做,但人各不同,一套常规模式不可能能适合所有人,所以我们要突破常规的局限。第二点是父母不要去局限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成才往往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但面子次要,孩子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第3是必须要有信念,没有信念就会迷茫就会恐惧。最后一点是主人公他们之间的友情。
学习NLP,多一个角度看世界,挺好!
相关链接:
最近NLP学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