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心理新闻  >   行为主义新闻  >    内容

用行为技术“脱胎换骨”?

作者:尹传红|文章出处:北京晚报|更新时间:2009-10-19

  今年暑假期间在广西、湖北两地,竟先后有两个花季少年不堪拳脚和棍棒,命丧戒除网瘾的训练营和野外拉练的特训班。另据近期媒体报道,更有不计其数的孩子,被病急乱投医的家长送进各种各样的“班”,在限制人身自由、藐视个人尊严的情形下,遭受电击、殴打、体罚等残酷手段“修理”。

  聊起这些事情,我的一位从事中学心理辅导工作的亲戚,严斥重创孩子心灵的“电击疗法”等所谓“特殊手段”,直感叹本该带给大家阳光的心理学,变味以后却给孩子带来了灭顶之灾!我则做了一个总结:家长够“蠢”,教官够“狠”,学校够“损”,孩子够“瘆”,方法够“笨”。

  人可以通过可控的环境而被控制,进而发生转变,想来是有“理论根据”的。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B.F.斯金纳眼中,如果人有本质可言,那么,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条件反射能力,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延续这一思路,斯金纳设想可以发展出一种“行为技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设计、引导和强化,使道德上的挣扎被好习惯所取代,以形成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借助这样的“良性控制”,可实现对人类的重塑,从而把一个乌托邦社会中的人训练成好公民。在这样的社会中,犯罪、侵略和剥削将不复存在。

  行为主义不只是停留在哲学观念上,它常常还被视做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一种方法。然而,基于条件反射作用的“行为技术”一旦被滥用,很快就会变成恶性控制,甚至酿成悲剧。

  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恩斯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发条橙》(1971年),就真切地反映了技术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展现了一个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行为技术图景。它讲的是在不远的未来社会里,一个叫做亚历克斯的“问题少年”因滋事并过失杀人而被送进了监狱。为缩短刑期,亚历克斯自愿为一项“厌恶疗法”充当实验品。疗法很简单:先注射某种药物,使其产生“心智麻痹”——深深的恐惧和无助感;随后,强迫他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最后,这个小混混终于被“改造”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并且绝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然而,当亚历克斯所曾经施恶的人们都对他施予了同样的恶时,他却毫无反抗的能力。

  《发条橙》实际上是以科幻的手法来检视现代问题,其对于条件反射疗法的讥讽显而易见,所要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明晰:条件反射成为社会所施加的报复,它与在接受治疗前所犯的罪行一样残酷,一个人因为接受条件反射而在任何情况下都“弃恶扬善”是立不住脚的;倒有可能会像它试图加以惩罚的罪行一样糟糕,甚而失去控制,酿成更大的悲剧!尤为耐人寻味的是,科学的条件反射疗法反倒让亚历克斯成了社会的弃儿,他与他曾经的铁哥们以及家人的关系,也蜕变成了一种充满敌意、仇恨和相互抛弃的关系。

  我想,“条件反射疗法”或许会成为不良行为或犯罪的终结者,但也有可能成为人类新的灾难和不幸的创造者。这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双重打击。你能忍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道德上的独裁主义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