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心理新闻  >   行为主义新闻  >    内容

行为矫正技术在多动症儿童身上的应用

作者:九幽|文章出处:NLP研究院|更新时间:2010-07-28

         摘要:行为矫正技术自20世纪产生以来,就成为能够成功处理人类问题方法中的发展迅速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大量的研究将行为矫正技术运用到儿童的行为塑造中。本文主要介绍了行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含义,并对多动症儿童的特征及成因做了阐述,最后介绍了行为矫正技术在多动症儿童身上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为矫正技术;多动症;强化;消退

  行为矫正技术是本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自二十世纪产生,至今已成为能够成功处理人类问题方法中的发展迅速者。行为矫正技术的内容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更新、信息不断增加、方法趋向整合, 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行为矫正技术作为一种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已是大势所趋。大量的研究将行为矫正技术运用到儿童的行为塑造中,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矫正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行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涵义

  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根据心理学者的观点, 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界定。传统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等认为, 行为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新行为论者赫尔、托儿曼认为, 行为除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外, 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认知论者则将行为视为心理表征的历程, 对外显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不太重视。根据以上观点, 可以说广泛意义上的行为既包含了外显行为, 也包括了内隐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写字、吃东西、奔跑等, 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通过良好的的学习, 学会了说话、认字、书写等, 获得了各种知识技能;通过良好的学习, 学会了尊老爱幼, 形成了良好的品行, 建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但是, 也有部分儿童在不利条件影响下, 进行了不正当学习, 形成了不良的行为方式。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 这便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功能。

  行为矫正技术也称行为矫正方法, 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 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讲, 行为的改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从没有到有, 指某些良好行为的建立或塑造; 一种是不良行为的矫正, 即将个体的行为从不良改变为良好。

  二、多动症的表现特征及成因

  多动症(Au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and Disorders 简称:ADHD)全称为注意障碍性多动症,是以多动不宁为主的行为障碍综合症,是发生于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类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或注意短暂,活动量过多与行为冲动三大症状,常常是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坐立不安及攻击性行为较多等。ADHD明显地干扰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情绪等。

  1.多动症的表现特征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总是不停地无目的的运动,并且注意力不易集中。有研究表明,在自由游戏中,仅仅根据活动不能将活动过度儿童与其他儿童区分开来,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多动症儿童就会表现出显着的活动过度,他们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严重的还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过多。在婴儿期就不知疲倦的动个不停,喜欢重复动作。睡眠时爱磨牙、梦呓及身体扭动。在幼儿园时,他们不分场合,特别好动。上课不能安静,扭来扭去,手脚不停或与人讲话,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睡眠时,好来回翻动,睡不安稳。平时爱玩危险游戏。但其活动缺少目的性,没有目标。

     (2)注意力缺陷。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没有自控力,经常频繁地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活动等。

  (3)情绪与行为问题。情绪不稳,波动性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行动先于思维,不经考虑就行动。个性倔强,不愿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爱说谎,不讲礼貌,不能忍受挫折。

  (4)“学习困难”。这种儿童大多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有注意力和其他的认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如视听或视动功能障碍,表现出阅读、书写、计算、左右辨别不清及临摹绘图困难。不能较长时间持续学习,对于学过的知识不易理解,识记困难。

  (5)行为障碍。多动症儿童由于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为了逃避惩罚,他们还常常说谎、逃学、偷窃,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

  (6)神经系统轻微。表现在指鼻、对指、翻手、两翼伸展等试验上,可看到平衡共济运动不协调或病理性联带运动。在快速轮替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则显得笨拙,不自主,且有习惯性抽搐等表现。

    2.多动症的成因

  现有的知识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也争论不止,但经过研究发现多动症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综合症:(1)生物因素:它指如父母一方童年期有多动症史的,儿童患多动症的可能性较大。多动患儿的兄弟姐妹罹患此症的比例也较他人高,对家系的调查及双生子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血缘兄弟姐妹中,患多动症的明显高于非血缘者,达40%以上,同卵双生子的发病率至少在80%以上。(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则指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关系不和,有一方抽烟、饮酒及经济状况较差,教育方式不当如经常打骂孩子、放纵、溺爱等。患儿长期无法享有情感的温暖。(3)儿童的不良饮食:如摄入过多的铅及食物添加剂,人工色素等。(4)精神发育损害或延迟等,特定部位的脑损伤也证明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多动症状。当然,多动症是由于多种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症。它需要各学科专家通力合作才能找出最根本的原因。

  三、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矫正

  1. 行为强化

  强化是通过系统地操作和控制环境刺激或偶然事件来矫正个体行为的方法。当多动症儿童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应立即进行强化,如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等,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习惯。如当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回答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和掌声鼓励,当他们游戏中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和大家一起友好游戏时,教师也应当场进行赞赏和奖励。教师要时时关注这些儿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他们有点进步就及时抓住并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被信任感,以增强其信心,强化其良好行为。Ayllon等人在1977年曾对儿童在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守纪律等良好行为给予积极强化,使儿童大大减少了多动和扰乱课堂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选择与多动不相容的行为进行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是指偶然地而不是每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给予强化。

  针对儿童多动的具体行为,可选择与多动不相容的正确行为作为目标进行间歇强化,如对于上课乱动不专心的幼儿,提出上课要坐端正不离开座位,不做小动作的要求,若能安静坐上5分钟就奖励;对于乱跑乱动、故意捣乱的幼儿提出遵守游戏规则、好好玩游戏的要求,若能坚持一次好好玩游戏就奖励。但要注意,达到目标一定要奖励强化;不达目标,也应看到儿童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指出哪儿不足,应该怎样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一达目标立即奖励。待稳定一段时间,巩固这一效果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如安静坐10分钟,坚持两次、三次好好玩游戏等。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反复要求、积极鼓励,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3. 消退

  消退法指儿童出现某种不良行为后,成人并不给予关注和安慰,而采取漠视、不理睬的方法,直到儿童的不良行为停止。

  有时对儿童的多动行为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天早上幼儿正在活动室玩游戏,多动的冬冬(化名)非常兴奋,开始时乱跑乱跳,后又躺在地上乱打滚,还将自己的鞋子乱扔,老师带着幼儿做游戏,有意不去理睬他,并暗示其他幼儿也躲开他,他躺了一会,看大家都在快乐地游戏,就知趣地自己起来了。由于教师不去注意,儿童的多动行为因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当然此种方法也可以和榜样示范法相结合,如让多动儿童和比较守纪律、自制力较强的儿童坐在一起,当他们乱动时,不去理睬他,而有意表扬他旁边坐得好的儿童,让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他自己就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4.代币制

  代币制就是在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儿童一种“标记”或代币,用它们可以换取种种优待或物品。“标记”或代币形式多样,只要可以积累起来交换强化物的东西就行,可以是塑料片、五角星、小红旗、小纸花等等。采用代币制时,一方面要对儿童出现的积极行为给予代币等形式的奖励;另一方面对儿童出现的破坏性等消极行为给予收回代币等形式的处罚。例如O’Leary等人曾对17名在课堂上随意打架、讲话、做小动作的9岁儿童实行代币制。对不发生不良行为者按程序予以1-10分的计分强化,分数记在课堂上的小册子里,然后用分数换取价值从1分钱到29分钱的奖品(如糖果、小旗、连环画)。刚开始,在评分后立即兑换奖品,之后,行为与强化之间的时间逐渐拉长。到此措施结束后,发现儿童的多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从原先的65-91%下降到3-6% 。

  参考文献

  [1]袁红梅.行为矫正技术研究综述.零陵学院学报,2004,25(5):162-164

  [2]刘建君.行为矫正技术在儿童行为塑造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1,18(3):86-88

  [3]雷燕,李燕红.儿童多动症的表现特征及教育干预措施.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 (4):119-120

  [4]邢贯荣.浅谈多动儿童教育及矫治.学前教育研究,2001(5):60-6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