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萨提亚课程,严格说来应该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亲子辅导讲座。这次讲座林文采老师主要是从心理营养方面讲解0——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讲座结束,好像现场还有很多家长不满足,希望继续,因为她们的孩子基本都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呵呵,我比较庆幸哈,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半,今晚的讲座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也收获不小。哦,这里补充一句:林老师说,虽然实际年龄过去了,但并不代表这种做法也失效了。只要你愿意,可以陪着孩子再走一次0——6岁的心理成长阶段。
林文采老师在讲座最初给我们讲述了一重要词语——情绪,有情绪就会有能量,情绪积压越深,欲爆发的能量就越大,正所谓“化悲愤为力量”嘛,中国的古话。成年人有情绪时会发泄,当然也有不懂发泄的,以沉默代替,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么小孩呢?小孩如何懂得自身的感受,如何懂得处理情绪呢?从一个呱呱险地的婴儿开始,父母就知道要给其补充营养,蛋白质、维生素、钙……,这些都是身理方面的营养,做父母几乎都能给足,甚至过量。那么心理营养呢?给了吗,给足了吗?
开场之初林老师讲了亲子之间会出现的两种关系:爱而亲、爱而不亲。仔细回想,林老师当时并没有就“亲子之间为何爱而不亲”给出确切的、具体的、一字两字的答案,不过在下面的心理营养分析中可以找到各自理解的答案。
且看看林文采老师对7岁前儿童在心理营养方面的几个分析:
0——3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属于一个自闭期,因为他还根本分不清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以为自己动就世界动,自己笑、哭、饿,那么整个世界也跟着出现同样的状况。这时的婴儿就需要其父母或是“重要他人”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同时在其父母或是重要他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第一的位置。如果是性格敏感的婴儿,只会选择其父母作“重要他人”,不会选择其它。但是如果婴儿从父母那得不到上述两个要求时,婴儿即便是长大、成人,其一生都会不断地寻觅可以作为其重要他人的人。
4个月——3岁:这个时期是人一生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最重要之一是父母关系好)。孩子从出生到3周岁时与父母是一个共生期,在孩子3岁结束时是否能完全、成功的与父母分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主要在这三年内的安全感获得是否足够。如果未得到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
如何辨别获取安全感是否足够,分离是否成功呢?林老师在这只是略带提了下“从上学的情况中可以辨别”。如果一个小孩在3周岁结束时能完全成长、成功脱离共生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上学时不会出现那种号啕大哭、死抱父母不放的情况。当然前提必须是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4——5岁:此时属于肯定期、赞美期、认同期。如果这个阶段的小孩通过正面的途径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就会转向负面的途径。如果是通过被打、被罚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孩子也会乐意去接受体罚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自杀倾向。父亲的角色在小孩4岁左右开始产生其重要性。
6——7岁:此时期的孩子需要有人能做为他“学习、认识、模范”的榜样。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温和、坚持”,说着好像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好像比较难哦。这就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努力了。
这个时期的父母履行着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不可替代,无法影响。尤其是父亲对孩子“自我形象”的影响力远远比妈妈来得大,我对此点的个人理解是:孩子在进行他的行为、处事方面,爸爸给的评价、建议远比妈妈的影响大,而且这点也是妈妈无法替代的。
那么妈妈给孩子的影响呢?情绪稳定。在此想到豆妈送给我的一句话:你的快乐就是对汤圆最好的教育。
教养孩子的目的:将其培养成独立的人。
课程最后,林文采老师让我们感觉了“萨提亚”课程的特点——亲子互动。由现场的听众扮演孩子、父亲、母亲。前两个案例示范对我没什么感觉,反而有种看着很好玩的感觉,可能是前两组的角色投入不到位吧。
最后一组的示范对我感触颇深:妈妈站在椅子上居高临下地指责爸爸,爸爸因受不了妻子的指责、压力、愤怒要离开这个家,而那时的女儿拼命拉住父亲大叫“回来”。当时我听到这一声“回来”时,只觉得心里一震,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林老师当场抓住这个时机问女儿是什么样的心情?回答是什么没太在意了。只知道当时我的心情好复杂,到现在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仿佛见到了我的原生家庭,而我却没有这个女儿那么勇敢地挽回,只是站在那看着他们各走各的(虽然性格占据主要因素)。尽管时至今日,我仍然坚信各走各的路是最好的结局,但自从婚后尤其是有了宝宝以后,就曾无数次的在心底对自己说:决不要那样的结局。而以往的我,只是看到结局,今天这个示范却让我看到了过程,想到了我现在的家庭。以至心里不由泛起一点害怕、一点自责,“我就是角色扮演中的那位妈妈吗?我的丈夫也是那样的感受吗?”要说我们的性格决不是父辈那般水火不相容啊,心里不免敲响警钟,不要那样的结局就得从过程开始注意。
孩子是花朵,需要细心栽培。而由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所组成的一个新家庭,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