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心理新闻  >   社会“心”闻  >    内容

“我无法融入”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

作者:佚名|文章出处: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1-07-13

 

  “我能想象得出,马加爵杀人之前是怎样的绝望。”在北京一所师范院校就读的大一新生张凯说。

  张凯来自山西省晋城泽州县泊村,父母都是农民。这一年他的学费来自全家亲戚的东拼西凑,小他3岁的妹妹因而被迫中途辍学。这所师范院校今年的学费为5000元,加上其他费用,张凯在交纳了将近7000元后得以入学。

  张凯只是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群体中的普通一例。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我如何努力也无法融入”

  采访贫困生的过程并不顺利。有的人婉拒了,有的干脆态度冰冷地突然挂掉电话,在记者拿捏语气刚刚表明采访意图的时候,另一些贫困大学生却是心态开放而友好地接受了采访。来自内蒙古的赵杰说,“我们缺少的正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中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城市。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刺激了我,他们家里的条件好像都不错,这从他们花钱的样子就能看出。”就像马加爵一样,那种隐而不发的沉重感从中学时代就伴随着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困生。

  卢林生于福建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靠卖水果维持生计并供养他读书。“赚钱很难,有时候荔枝只卖到三四毛钱一斤。”卢林说,高中时代他一直深感自卑,“我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农民。有段时间,我甚至仇视我的家庭。”卢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深重的压力,考上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惟一方式。“第一年没考上,心里特别难过。家里砸锅卖铁供我读书,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我选择了复读。”张凯当时所在的中学是重点中学,但他最后去了一所教学质量非常一般的民办学校复读。“他们答应免掉我全部的学费。”那一年,张凯憋足劲,最终考到北京。

  “报考师范,当然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学费相对低,而且补助也稍微高点。”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说。有调查表明,经济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村考生报考志愿的取向。“热门专业、名牌院校的分数和学费往往高于一般学校和专业。冷门专业和院校,像农林师范类院校,不仅有学校的各项补助而且还有降分的优惠。相对前者,后者对农村考生的吸引力更大。”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村考生被迫放弃他们曾经的梦想。“我其实并不想当老师,一直想学计算机,理想中的学校是清华或者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我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更致命的沉重感出现在进入大学之后,首先来自于经济上的窘迫。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一标准,贫困生目前占北京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调查同时发现,七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日常生活,如吃饭问题,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一位在西安读书的学生在电话里说,她曾经在洗澡的时候晕倒过两次,医院说是严重营养不良。

  “大家相约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总说没时间。这种集体活动我几乎都不怎么参加,孤独感是有的,但我又能怎么样呢?”来自内蒙古的赵杰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了,她常常觉得心头的负担几乎就要超过自己忍受的极限,“我要为父母还那些欠下的债,还要供弟弟和妹妹读书。这个家里惟一能依靠的人就是我。”

  为了解决困境,贫困生们常常为增加收入而在课余奔波。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同学,都在外面做家教,有的还同时兼做3份。

  贫富差距在宿舍这个小环境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来自福建的卢林就将其宿舍的7个人划分为四个阶层:实现小康生活的(两位同学的父亲都是老板),温饱向小康迈进的(三位同学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一位同学来自条件还过得去的农村家庭),而他自己则是“在饥饿和温饱线上挣扎的人”。

  城市生活也给贫困生以冲击。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疏离感。“没钱我可以通过家教来补。但农村和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始终让我感到孤独。我如何用力也无法融入。”一位农村学生真诚地对记者说。

  他们因此对自己天然的不足感到“羞怯”。“刚到北京时,看到这么多高楼、博物馆、立交桥和地铁都很激动。但新奇感一过,就发现有些东西你无法享用,因为你没钱。有的东西则是因为你并不拥有这方面的素质。”

  正如一位农村学生所言,“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城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是在从一个比较低的地方往高处走。这个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比如你的普通话讲不好,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见识。这些‘短’常常在折磨着我。我无法自信起来”。

  但不是贫困大学生都有心理困境。广州某高校的张梅说:“我来自粤东山区,父母都在农村。贫困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影响。与同学们相处得也很好。这可能跟我性格有关吧!”

  宽容些,友善些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

  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一位89级大学生回忆,他当时读书时并未感到有多少经济方面的差距,在94级大学生应峻眼里,虽然自己来自农村家庭,但求学期间花费上并不感觉特别紧张。他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来自城市。当时经济差距无非是“吃小炒”和“普通灶”的区别。

1 2 ... 2

标签: